刘亭亭,是少奇同志的女儿(后改名为刘亭),也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(排行老八)。刘亭亭打小就勤奋好学,后来顺利考到了哈佛大学商学院,毕业之后,她就留在国外经商。
1989年,这一年,因为母亲上了年纪,身边没有人照顾,她就回到国内照顾着母亲。
在她的印象中,父亲虽然身居高位,父母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能有五百多。但是家里的经济开支也挺大,每个月到月底也是有些捉襟见肘。
六十年代的500元,这个收入确实很高的了。或许会有人觉得疑惑,为啥还不够用呢?
面对这个问题,刘亭亭很细心的算了一笔经济账。
刘家有九个孩子,还在的花销就是一笔很多的开销了。和大多数寻常人家一样,刘家的孩子们的衣服,也是大的穿不了就传给小的穿。虽然有九个孩子,但是每年也只买一双新鞋。这鞋子也是一样,等大的穿不了的时候,再给小的穿。
展开剩余59%那时候,家里每个月的固定开支还挺多的。
父母的党费是25元,还有房租和水电加起来,每个月差不多是40元。
或许会有读者疑惑,怎么还有“房租”这个开支呢?
那时候,虽然会给干部们分房子,但是每个月是需要支付房租的。至于租金的多少,主要是按照房子的面积大小来划分的。所以,哪怕是少奇同志,每个月也是要交租金的。
除了这两项开支,每个月最大的三个开销:
1:九个孩子们的学费,差不多要100元。
2:一家人每个月的伙食费,接近150元。
3:烟、茶,还有其他的日常花销,加起来也差不多有100元。
到这里,每个月的花销就有415元了。
每个月还要给保育员发40元的工资,这些的固定花销加起来就有455元。余下的一些闲钱,还要接济外婆家。
小时候的刘亭亭,看到别的小伙伴每个月还能有几分钱的零花钱,也是羡慕得很。家里是不给她零花钱的,路过那些卖冰棍、冰糖葫芦的小摊贩,她也馋。想吃,没有零花钱。
为了要零花钱,年幼的她也张过嘴。
父亲告诉她,你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,还有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呢。
那时候,年纪还小的刘亭亭不晓得这些,长大以后。回忆起这些往事,她这才理解了父亲。
发布于:云南省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