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轻武器发展的长河中,85式狙击步枪曾是一颗耀眼的明星,它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,也引发了诸多争议,甚至被冠以“霰弹狙击枪”的戏称。那么,这把步枪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,如今又处于怎样的境地呢? 85式狙击步枪诞生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。当时,解放军从越军手中缴获了苏制SVD狙击步枪,其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我军深刻认识到狙击步枪的重要性。国内军工部门以此为蓝本,紧急进行逆向仿制,于1979年定型出79式狙击步枪,并在1981年试产装备部队。但由于研发时间紧迫,79式存在制造工艺粗糙、精度欠佳等问题。随后,经过进一步改进优化,1985年,85式狙击步枪正式诞生。
85式狙击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和枪机回转式闭锁结构,全重4.4公斤(带瞄准镜和垫子),枪长约1.22米(不带刺刀)。它发射7.62×54mmR弹药,弹容量10发,有效精确射程600米,最大射程1000米。该枪配备4倍光学瞄准镜,视角6度,瞄准镜外壳为铝合金材质,还有一个小灯泡用于低能见度下照亮分划板,夜间可发射主动式红外瞄具的红外光线,光斑呈淡绿色,不过它自身没有夜视像增强器,并非完全的夜视瞄准镜。此外,85式狙击步枪还配有可卸式的多功能刺刀,既能用于近身搏斗,也能作为野外生存的实用工具。
在老山战役中,85式狙击步枪大显身手。解放军神枪手凭借它创下了1300米的狙击记录。要知道,它仅配备4倍光学瞄准镜,这样的成绩堪称奇迹,充分展现了射手的卓越能力和85式狙击步枪在远距离射击上的潜力。此后,85式狙击步枪成为作战部队和武警部队的主力狙击步枪,在多次处置突发事件,如反恐、解救人质等任务中频繁亮相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93年海南警方击毙悍匪刘进荣时,承担狙杀任务的射手使用的便是85式狙击步枪。
然而,85式狙击步枪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。由于没有配备专业的狙击步枪子弹,只能使用普通的7.62x54毫米步枪弹,这导致其精度不尽人意,因此被调侃为“霰弹狙击枪”。此外,它的撞针容易断,后坐力较大,长时间射击易使射手疲劳;枪身较长,对于机械化部队而言,携带和操作不太方便。针对这些问题,军工部门推出过小批量的改进版——“85A式”,对枪管和瞄具进行了优化,但最终未能大规模列装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,进入21世纪,我军迎来新一轮单兵武器换装。88式狙击步枪、AMR-2狙击步枪、M99大口径狙击步枪等新型装备陆续服役。这些新型狙击步枪在精度、人机工效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,逐渐取代了老旧的85式狙击步枪。如今,85式狙击步枪大多已退役,部分转为训练用途,用于培养新兵对狙击步枪的操作技能和射击感觉。 尽管85式狙击步枪存在种种不足,但它在中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。作为中国第一款大规模列装的半自动狙击步枪,它填补了当时部队对中远距离精确火力的需求空白,为我军在狙击作战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。在国际市场上,85式狙击步枪的外贸版NDM-86也有一定影响力,由北方工业出品,分为发射俄制7.62×54mmR弹的EM351型和发射西方7.62×51mm北约标准弹的EM352型,在一些国家的军事行动中发挥着作用。 从战场主力到逐渐退居幕后,85式狙击步枪见证了中国狙击武器的发展历程。它的故事,是中国军事工业不断探索、进步的缩影,激励着军工科研人员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,研发出更先进、更强大的狙击武器,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。
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